每一張泛黃的老照片都是歲月的見證,每一個動人的鏡頭都穿越時空訴說著歷史。在南京工業大學校史陳列館,幾張珍藏的黑白老照片,把我們帶回到了60多年前——沒有實驗室,他們拉著板車搬運課桌、實驗儀器;沒有操場,他們抬磚頭抬水泥,自己建操場;沒有圖書館,他們就在鐵皮屋頂做書庫……這幾張老照片訴說的是南京化工學院(南京工業大學前身之一)師生親手建院的情景,他們用板車“拉”出來課堂,“拉”開了南京化工學院的序篇。
1958年8月,為了適應祖國經濟建設與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,江蘇省人民委員會決定以南京工學院化工系為基礎,新建南京化工學院,校址設在丁家橋原南京農學院舊址。建院初期,一窮二白,百廢待興,學院沒有獨立的教學場地,教學實驗設施極度匱乏,大部分專業沒有實驗室,沒有金工實習工廠。按照省委要求,從批準建院到搬遷,只有短短半年時間,要在半年中把一個化工系建成一個獨立的化工學院,面臨的校舍、師資、教學設施等困難可想而知。當時以李克和、王國賓為首的學院領導班子,決心依靠師生員工共同建校。剛建校時,為了保證正常教學,南京工學院調撥了一部分基礎教學設施支持南京化工學院。為了能盡快將調撥的基礎設施搬過來,師生們不管白天、黑夜、刮風下雨,不畏嚴寒,用螞蟻啃骨頭的辦法,硬是用板車一車一車的將圖書、辦公桌、課桌、學生床、實驗儀器、設備等基礎設施全部搬運過來。

“鹽五”同學搬遷的隊伍從南京工學院出發,拉著板車遷往丁家橋新址

時任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的李克和同志參加搬遷義務勞動
全校師生積極參加校區建設。學校無實驗室、無圖書館、無操場運動場,“晴天揚灰路,雨天泥濘路”是那時學校環境真實寫照。為保證基本辦學條件,節省辦學經費,全校師生積極參加校區建設、自己動手修操場、參加基建勞動,他們抬磚抬水泥,植樹綠化,改造環境,打掃衛生,美化校園,不怕苦、不怕累、用自己的雙手和頑強的意志戰勝困難。校區沒有圖書館,圖書資料不足,大家便在臨時修建的鐵皮屋頂木平房做書庫,大樓辟出一些教室、過道做閱覽室……在全體師生員工共同努力下,校區基礎設施建設終于完成,沒有因為搬遷、校區建設而影響教學。

師生員工自己動手修建操場

副院長王國賓同志參加修建操場活動

向母校告別
“幸?!倍际菉^斗出來的,從建院初期的“幾間房”開始,幾代人的篳路藍縷、艱苦奮斗、自強不息、開拓進取,現在學校已經從建校初期的單一化工系發展成為跨工、理、管、經、文、法、醫、藝8個學科門類多層次的高校,辦學條件不斷改善,辦學規模不斷擴大,辦學質量不斷提高,成為首批入選國家“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(2011計劃)”的14所高校之一,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“全國百強省屬高?!?、江蘇省重點建設高校。歷史雖是昨天的故事,但她是一個時代的縮影,是一個時代人物風貌和精神的光輝寫照。翻閱著這些泛黃的老照片,第一代南化人用板車“拉”來大學的精神必將激勵一代又一代南工人更加奮發圖強,勇攀高峰,爭創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創業型大學。